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這是廣大科技工作者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的“四個面向”使命。本次兩院院士增選,我市成功入選者中過半來自高校院所,他們憑借卓越的科研成就和深厚的學術造詣,為我市科技創新領域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長期致力於有機半導體物理化學研究的胡文平,是我國有機半導體晶體工程及場效應晶體管器件物理的主要學術帶頭人之一。他先後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化學研究所獲得碩士、博士學位,曾赴日本大阪大學、德國斯圖加特大學開展合作研究,2003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歸國投身科研事業。2013年起,胡文平教授任職天津大學,歷任校長助理兼任理學院院長、副校長等職,2021年起擔任常務副校長,始終堅守教學科研一線。胡文平瞄准“有機集成電路”這一重大科技前沿,構築了“高遷移率材料—有機半導體晶體—高性能物理器件”的特色研究體系,以第一完成人兩次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先後獲天津市自然科學特等獎、一等獎等重要獎項。
高分子及材料化學家、南開大學講席教授陳永勝,主要從事功能有機高分子/碳納米材料及其在能源轉化與存儲領域方面的研究。他提出了“受體—給體—受體”架構高效可溶液加工寡聚物有機光伏和三維交聯石墨烯/碳基高分子材料的設計理念,發展了多種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揭示了其從分子水平到微觀形貌再到宏觀尺度的多維度結構—性能關系,構築了系列高性能能源轉化與存儲器件,取得了多項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性研究成果,開發的部分關鍵技術已實現產業化,為高分子學科和國家能源科技發展進步作出了突出貢獻。截至目前,陳永勝以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400餘篇、論文他引8萬餘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等多項獎勵和榮譽稱號,並於2016年和2022年作為首席科學家兩度承擔國家重點科技研發計劃項目。
現任天津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生物基纖維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的程博聞,長期深耕產業用纖維及非織造材料的科研一線,聚焦原創性成果研發、“卡脖子”技術突破與產業化應用,在醫衛防護、國防軍需、能源與環境等領域實現關鍵材料的創新與工程化應用,破解一系列行業共性難題。曾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全國創新爭先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獎勵和榮譽。程博聞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突破駐極熔噴、閃蒸紡絲等技術瓶頸,開發了一系列新型熔噴非織造材料,攻克了多場作用的纖維快速分散與導向沈積成網技術,推動了我國醫衛防護材料產業的技術跨越。面向國防重大需求,攻克了我國國防軍需裝備方面的技術空白,開發了耐輻照重水電解隔膜、高彈耐壓熔噴輕質保暖材料、高性能氧化鋁連續纖維和復合導電纖維等,發明了靜電輔助溶液噴射氧化鋁連續纖維成形方法,創新了分列式三通道復合紡絲組件及紡絲技術,其系列成果形成完全自主知識產權。
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所院長程濤教授深耕血液學和再生醫學38年,針對放化療、骨髓移植或嚴重核輻射損傷所致造血障礙難題,聚焦造血乾細胞取得系列原創發現:創立“乾細胞效能”學說,發現具有超級移植效能的造血乾細胞,並揭示其失能關鍵機制;提出“血液生態”概念,解碼其形成與重塑規律,制定血液生態重建新策略並獲臨床驗證;建立修復凍存臍血造血活性新方法,開發新型造血細胞系列產品,拓展臨床應用場景。多年來,程濤教授主持國家重大科研和人纔項目17項,發表SCI論文315篇,入選科叡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和“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轉化合同總金額過億元,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全國創新爭先獎、天津市自然科學特等獎等獎項。他主持建立了全球最大骨髓活細胞庫和血液病大數據中心,領銜打造我國北方最大細胞與基因治療產品孵化基地,帶領醫院蟬聯血液學專科聲譽和血液病學科技量值榜首,建成全球最大血液病診療和再生醫學中心,為我國血液學與再生醫學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記者 姜凝 雷風雨 徐楊)









